情绪,其实是你最好的成长导师

作者: SusanKuang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9-04-14 12:41 阅读:
情绪,其实是你最好的成长导师

  关于负面情绪,不少人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不好的,是需要努力去避免的。说实话,这也是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负面情绪的看法,但是后来随着对情绪理解的加深,我逐渐发现这种看法不仅不准确,还会对我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首先,负面情绪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为情绪是一种进化而来的生存机制,它是一种在特定外部刺激下必然会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且情绪的产生先于我们意识层面的觉知,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情绪的时候,它已经产生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不让负面情绪出现,它一定会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其次,如果我们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那么当觉察到负面情绪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不愿意正视和承认它的存在,于是就只能选择忽视或压制这些情绪。这样做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太多负面情绪被积压在心中将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第二,我们无法利用这种情绪信号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或者解决某些潜在问题,并获得相应的成长,这样的话,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况,我们依然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处理。

  事实上,负面情绪本身并不是负面的,所谓的“正面”和“负面”只是从个体感受的角度对情绪进行的一种评判,然而,情绪被进化出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快乐,而是要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发展与繁衍。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情绪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情绪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于自我内在需求的非语言信号——正面情绪意味着需求得到了满足,而负面情绪则意味着某种需求没得到满足。如果能够学着把情绪看成是一种信号,我们也就不会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它们,而是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读和理解这种信号上。

  所以,面对负面情绪,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忽视、逃避或者压抑,而是要理解它,并以此为基础来弄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才会懂得如何去行动,然后通过行动去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否则的话,我们就会一直生活在焦虑和不满中。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方法。为了方便,我把负面情绪的应对方法总结成了“三步法”,分别是:1)识别——不加批判地接纳和表达情绪;2)理解——分析情绪背后的需求与信念;3)超越——利用情绪实现自我纠错与成长。

  不加批判地接纳和表达情绪

  第一步识别情绪。情绪的识别应该包含两个层次——觉察与表达。觉察指的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有情绪,这其实就是我之前一直提到的自我觉察力。关于情绪觉察,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在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千万不要对它进行批判,比如说,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在生气,那就告诉自己“我在生气”,但不要对生气这件事情进行任何主观上的评判,不要觉得自己不应该生气。生气了就是生气了,没有什么好与坏,也没有什么应该与不应该,它就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事实。这一点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接受情绪是表达和理解情绪的前提,如果我们不接受自己的情绪,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这种情绪,那么就会对它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面对它或者会想要压抑它,如果不面对,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情绪背后的东西,更谈不上利用情绪来为自己服务了。

  觉察到了情绪之后,我们还需要将情绪通过感受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情绪听着很容易,但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这是因为产生情绪的大脑区域是新皮层下面的边缘系统,这个区域是没有语言功能的,我们的语言功能区域在大脑新皮层,另外,人的情感系统很复杂又很丰富,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往往是往往是多种基本情绪混合在一起的产物,这毫无疑问又增加了表达的难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内在情感,却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表达情绪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情绪从潜意识层面带到意识层面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去仔细体会和感受这种情绪,然后将它与合适的词汇进行匹配。

  关于情绪的表达,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我们要学会区分感受和看法。感受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如实描述,而看法则往往带有某种结论性或者评判色彩,举个例子来说,“我弹琴弹得不好”就是属于看法而非感受,它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式的评价,而“我感到沮丧”、“我感到烦躁”就属于感受,是对此时内心感受的描述,再比如,“你总是不关心我”也是属于看法而不是感受,它是对他人的一种抱怨式的结论,“我感觉很伤心”,“我感到有些孤独”则是感受。

  事实上,表达本身就能让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情感的表达需要启动大脑新皮层,这是理性所在的区域。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把情绪说出来之后,会有种轻松的感觉,内心也会舒服很多。相反,看法往往本身就带着某种负面情绪,它不但不会让情绪得到缓解,反而会强化这种负面情绪。所以,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免那些负面的结论性语言。

  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与信念

  如果情绪是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而引起的,那么只要把情绪表达出来,它通常很快就会消失。但如果某种情绪反复出现,或者持续时间很长,比如我们总是感觉很焦虑,这个时候我们就得明白,这意味着我们内心有某种重要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需要透过情绪去思考和理解它背后的需求信号。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经常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内在需求都是以情绪的形式出现,然而问题是,情绪是非语言的,为了准确地理解它,我们需要先将情绪“翻译”成语言,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情绪表达,然后再通过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来深入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需求。

  说实话,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要远比为表达情绪困难,因为存在着太多可能的原因,不过,如果我们能对人的基本需求,以及需求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知,那么这个理解情的过程就会简单许多。关于人的基本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说给出了一个不错的归纳总结,所以,接下来我们以马斯洛的理论为框架,简单分析一下人的需求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一般来说,需求层次越低,与之相关的情绪便越容易理解,比如说,人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当身体发出食物、水或者睡眠等需求信号时,大脑立马就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完全不需要思考的参与,再比如,安全需求也是属于底层需求,当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出现恐惧、害怕或者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也不需要理性的进一步解读。

  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与之相关的情绪和情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解读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安全需求往上就是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这当中又包含了对亲密关系、信任、被群体接纳,以及他人关心等等的需求。这些需求使得我们特别害怕失去爱,害怕被抛弃,也特别害怕被孤立,或者被背叛。虽说每个人都有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但它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可能千差万别,比如有一种恨叫做因爱生恨,这表面上是一种仇恨,但背后却是对爱的渴望,还比如,当另一半对自己变得很冷漠时,我们会感到伤心、愤怒,甚至还会有些焦虑,这背后体现的同样是对爱的需求。当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通常并不理解它其实代表的是一种对爱的渴望,而是会选择直接发泄,或者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无法让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往往还会让关系变得更糟糕。

  爱和归属感需求之上是对自尊的需求,它本质上是对地位和认可的需求。自尊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我认可,这是一种因为自身能力、品格、或者成就而产生的自我良好的感觉;另一方面是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意味着被接纳,被尊重,被公平对待。此外,社会经济地位也是社会认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想拥有更多的钱,更好的车和更大的房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尊的需求。自我认可与社会认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拥有很强能力或者一定成就的人,也会同时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而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反过来又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可。

  相比而言,与自尊需求相关的情感就更复杂了,比如当他人指责或者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产生愤怒情绪和一种想要反击的冲动,这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的自尊受到了威胁,情绪背后代表的是对自尊的需求,再比如,当我们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发现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即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成就时,就会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当我们想要进行自我改变但却一直原地踏步时,就会变得失望、焦虑、消极、甚至还会开始自我憎恨,这些情绪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自尊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最后一种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它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卓越和自我精进的追求,这个层次的需求往往需要建立在足够的自我认可的基础上,因为如果一个人还处在自尊没有得到满足的阶段,那么他可能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对他人和社会认可的追求上。到达了自我实现这个需求层次的人,一般都拥有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也不缺乏他人的认可,这个时候,他们做一件事情就不再是为了得到外在认可,而是为了追求卓越。正是因为有这个层次的需求,那些足够优秀和成功的人才会依然那么努力,他们前行的动力不是为了获得认可,而是为了自我实现。

  当然,这仅仅是一些非常简单和粗糙的分析,人类的情感和需求远比这复杂,但起码这能让我们看到情绪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需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理解情绪就是理解自我的开始。

  不过,仅仅是理解了自己的内在需求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挖掘。挖掘什么呢?挖掘我们潜意识中关于这个需求应该如何被满足的信念。举个例子,一个女生在情人节当天没有收到男朋友的玫瑰花,于是她特别生气和伤心,为什么会生气和伤心呢?原因很简单,她认为情人节送玫瑰花是爱的体现,男朋友没有送花就说明他不够爱她,所以,她愤怒和伤心的背后其实是对爱的需求,她需要知道男朋友很爱她。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她认为这种爱必须要用情人节送花这种方式来表达。由此可见,真正让她生气和伤心的其实不是男朋友的行为,而是她的信念。事实上,满足被爱的需求有很多种方式,送玫瑰花可能不是她男朋友表达爱的方式,他的爱也许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比如他会关心她每天有没有按时吃饭,吃得好不好,会在她生病的时候请假陪伴照顾她,会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等等。如果她能够看得到和珍惜这些细节,那么就不会因为男朋友情人节没有送花,而觉得他不爱自己。

  如果我们对自己情绪的理解能够深入到这个层次,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关于需求应该如何得到满足的信念。这些信念通常以“必须XXX”的形式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深入探索的方式才能让它们最终浮现出来,然后对它进行审视。

  利用情绪实现自我纠错与成长

  把这些内在需求和信念挖掘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三步——超越情绪,也就是利用情绪来实现自我成长。这里的自我成长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不合理的、非理性的信念进行纠正,第二部分则是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并采取行动,以此满足内在需求。

  我们首先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做不合理的信念。不合理的信念通常有几个特征:第一,它所涉及的结果和目标是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掌控的,什么样的结果是不可控的呢?比如说,如果这个信念是关于他人必须怎样,或者外在世界必须怎么样,那么这种信念就是不合理的,是非理性的,像上面提到情人节男朋友必须送花那个例子,这个信念所涉及的结果就是我们自己无法直接控制的,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和决定他人的行为,过于执着于这种信念,那么就只能自己痛苦。第二,它是一些不现实的想法,超出我们先有的能力范围,比如有些人经常过于高估自己能力,给自己设定了太多目标,安排了太多任务,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己,才有可能成功,这种信念只会让人长期处于焦虑中,并且筋疲力尽。不合理的信念可以说是焦虑的罪魁祸首,因为当我们想要某个结果却无法通过自己的行动达到时就会焦虑。

  很多时候,当我们删去这些不合理的、不好的信念之后,在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时候就不会再因此出现不好的情绪了,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长。但是,有时候我们内心的确存在着某些为被满足的需求,删除和纠正信念并不代表需求就得到了满足,比如说,当我们因为成长焦虑而给自己设定很多目标,安排很多任务时,这背后其实是对自尊的需求,我们对此时的自己并不满意,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好,这个需求本质上是好的,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给自己换一个更加合理的目标——合理的关键在于,目标是可能实现的,而且目标的实现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然后,再以这个目标为基础,制定有效的计划,并开始行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很好的理解文章标题“情绪,其实是你最好的成长导师”这句话的意思了。情绪本身其实带着丰富的信息,如果真的能够读懂这些信息,我们就能透过它看到自己内心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以及自己头脑中各种各样不合理的信念,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

  这种能力实际上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情绪智力(或者也叫做情商)。不过,这只是情绪智力的一部分,属于对内的内省智力。除此之外,情绪智力还包括另一个重要能力,那就是对外的人际智力,它的作用在于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然后以此为基础,通过沟通来间接影响他人的态度、行为或者决定,以满足彼此的需求,实现共赢,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我们下一篇文章《学会沟通,你就少了一半烦恼》将要探讨的内容。

  想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748219美文网

展开剩余(
美文网微信号:mw748219,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

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就点个赞

文档下载

本页面《情绪,其实是你最好的成长导师》的转载信息

本页标题:情绪,其实是你最好的成长导师

本页地址:http://www.748219.com/meiwen/12490.html

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谢谢!

美文网 欢迎你再次来访!

发表评论

点击刷新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

作者介绍

#第三方统计代码(模版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