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苏州文庙
道冠古今比天齐——拜谒苏州文庙
故老相传,古老的苏州有条龙,龙头在文庙,龙尾在北寺塔,龙身就是人民路(人民路在清朝乾隆以前称卧龙街,乾隆以后称护龙街,上世纪50年代起称人民路)。人民路是苏州城南北向的主干道,它把城区划为均等的东西两部分。文庙是供奉祭祀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祠庙。苏州的文庙还加上了府学(府学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管辖的中学),称作“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的次年(1035年)创立的。
三月末的一天,我与妻特地拜谒了苏州龙的龙头——文庙。我们乘公交车在工人文化宫下车,横过马路就到达了目的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青铜雕像:言子传儒。言子即言偃,苏州常熟人,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这组雕像就是反映言子晚年在家乡讲学的情况。他的“大同理想”“小康之治”与“大顺境界”的哲学思想和礼治学说,对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时代价值。
顺着小道往北行,就到了照壁,照壁之北前方10米有“德侔天地”牌坊。照壁为三墙,高10米宽28米,很雄伟,上面大书“万世师表”四字,每个字有1米见方。牌坊为三门,飞檐筒瓦,檐顶有着精美的龙行云、飞禽走兽和护法力士雕刻,中门写着“德侔天地”,牌坊背面中门写的是“道冠古今”。这三组词汇对孔子的评价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点。
再往前走就到了七星池(又称泮池,孔庙特有的建筑),池上有七星桥,乃单孔石拱桥,跨度约10米,它将七星池一分为二,乍看像两池水。如果文庙是苏州龙的龙头,那么七星桥就是龙鼻,七星池就是龙眼。池东近人民路行人道处还有一块石碑上刻着“奉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字样,估计是清代末年石碑,因为字迹非常清晰。
大成门又称戟门,实际上是一座殿,但现在维修被栅栏围着进不去,只能见到门前两边各有一鼓一钟,体积都很大。“大成”二字表示“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大成门有三组门,朱红色。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中门,平日均以两腋出入。资料上说每组门有108颗门钉,这是礼制中的最高者,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但我数了一下,每组门为98颗门钉,百思不得其解。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谒圣庙者自然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谨严的气氛。
棂星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年,青石质地,高8米宽25米,8柱7间,为冲天柱式样,柱上镌刻龙凤和云鹤图案,是目前国内文庙最大、最精美的棂星门。棂星又称文曲星,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表示孔子乃文曲星下凡。
在文庙大庭院中央,有一座3米多高的孔子铜像,老人家慈眉善目额广耳珠宽舒丰厚,乃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所赠送。
文庙大庭院中轴的东西两侧古柏森森,气势逼人。四头大石龟遥遥分布在孔子像四角,石龟背上有横槽,估计应该是驮碑龟,那槽是放置碑之用。石龟身旁有花坛,每个花坛都栽种了一种银杏,分别为寿杏、福杏、连理杏、三元杏。年龄最大的寿杏,1175年(南宋淳熙二年)栽种,850岁了。连理杏650岁,它的个头最大,树腹内长出两棵朴树,实为一绝,故称连理杏。三元杏年龄最小,200多岁,应是清朝时栽种,其意义应与文庙外的“三元坊”地名相同,纪念钱棨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整个科举时代,连中三元的只有15人。但更加牛逼的是,历史上只有两个举世罕见的超级学霸“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一个是明朝的黄观,一个是清朝的钱棨)。文庙中种银杏是由于孔子40岁后在银杏树下面讲学,所以后世把杏坛当作教育界的代称(注意: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
大成殿是苏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重檐多宇,崇台列阶,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大成殿门匾高3米宽2。2米,雕刻精美,“大成殿”三个字为清朝雍正皇帝御笔。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巨幅画像,高约5米宽约3米,画像两旁的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画像下面陈列着古代乐器(孔子是将“礼”与“乐”相提并论的,孔子自己也曾当过吹鼓手),殿内布置得庄严肃穆,我与妻在孔子像前恭敬跪拜。我这人对佛和菩萨是很尊敬的,却不会跪拜,但在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面前(如炎帝),我毫不犹豫大礼参拜。
文庙大庭院又兼做了碑刻博物馆,收集了历代碑刻3000余块,镶嵌在在东、西两边廊的墙上。西边廊的碑刻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的布告、公告等,东边廊的碑刻是历代名家如苏轼、米芾、文天祥、祝枝山等人的书法墨宝。不过,最著名的是另存放在一个小馆内紧密保护的四大宋碑:①平江图,中国第一幅城市地图,刻于1229年(南宋);②帝王绍运图,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图表,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宋理宗为止,3500多年,195君;③天文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东方星象绘测图;④坠理图:即地理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中国全国地图。
明伦堂始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明伦”意指明白伦理道德。“一世之师”范仲淹的塑像高近5米,两边的对联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能做到这两点实在不简单。另一幅对联写得很有趣:
负郭无田,几亩荒园都种竹
传家有宝,数间茅屋半藏书
明伦堂前院中有文天祥雕像和廉石、瑞石两块名石。
值得一提的是廉石。这块高约2。5米的大石上刻有“廉石”两个斗大的红色隶书字。东汉末年,苏州人陆绩在广西郁林为官,很是清廉。卸任回乡时,行装极为简单,以至船太轻禁不起风浪不能入海。陆绩便让人随便找了块石头压仓,这才得以渡海返回。陆绩回到家后把这块石头放在庭院里,称之为郁林石。明朝的监察御使樊祉在陆绩故居看到郁林石,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便下令移至察院场建亭保护,亲自提名“廉石”。清朝的苏州巡抚陈鹏年又将廉石移至苏州文庙府学内,作为为官清廉的楷模供人观瞻。一块普通的花岗岩石,跨海过江,几乎经过了半个中国的海域,又历经1700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至今仍完好无损的屹立在世,可以写一篇奇石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