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前后
人生的各个阶段,其思想认知,性情兴趣,行为表现皆不相同,六十岁前后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六十前,特别害怕孤独,觉得寂寞是一种折磨;六十后,觉得孤独也并不可怕,有时候安安静静地待着反而是一种享受。
六十前,遇见问题总喜欢找客观,找别人的原因;六十后,会先从主观上,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六十前,总想着别人会如何看我,想活成大家都喜欢的模样;六十后,会遵循自己的内心,活成我想成为的模样。
六十前,喜欢在名利场上打转(多数的人够不上说是打拼),幻想着万一捡个漏呢;六十后,明白了名利乃身外之物,懂得了丰盈自己的内心。
六十前,总想打破常规,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六十后,则认可了前人的经验,喜欢按部就班,顺其自然。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着普遍与个体的差别。有的人六十以前已经完成了转变;有的人六十了还正在转变;也有的人六十以后,甚至七老八十都没有转变,或没有完全转变。转变不是一个早晨就能做到的,更多的人,应该是做到了基本转变。
对了,还有:
六十岁前,见不得差异,总喜欢用自己的好恶去评判一切;六十岁后,懂得了包容,见什么都见惯不怪了。
六十以前,总想着用一己之力去改变些什么,比如周遭的环境,周边的人;六十以后,明白了只有改变自己是你能做到的,其他的,你都做不到。
还有,我在一本书上见过这样的话:有的人年轻时热情似火,年老后却变得固执冷漠;有的人年轻时散淡冷漠,年老后却变得多愁善感。我从理性上是认可这种说法的,但这是不是一种普遍规律?不敢肯定。可以肯定的是,六十以后(年老)和六十以前(年轻)相比,生活、环境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此前所有的阅历也会沉淀、发酵,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来。诚如以上所言,总会有所变化。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了人生的极致舒展的状态。可惜在那个时代,还有一句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的时代与两千多年前孔子所处的时代,生活条件、社会环境、人的思想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总应该比古人有点进步吧,在六十岁就完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转变,好不好?心存良善,胸有包容,行止有度,享受生活。